> 广西 > 桂林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叠彩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9 09:50:11标签: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行政区划代码

叠彩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市辖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北部,东与灵川县、七星区相接,西与秀峰区连接,南与秀峰区连界,北与灵川县交界,下辖2个街道和1个乡,行政总面积52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总人口18.06万人,区政府驻北门街道中山北路147号。秦代,属36郡之桂林郡。1979年7月,桂林市叠彩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区划名称叠彩区
行政级别市辖区
区划代码450303
辖区面积52 km²
人口数量18.06 万人
车牌代码桂C
电话区号0773
邮政编码541001
行政驻地北门街道中山北路147号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叠彩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
叠彩街道450303001
北门街道450303002
大河乡450303200

叠彩区建置沿革

秦代,属36郡之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始安县,城区属之,始安县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改始安县置始安侯国。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零陵郡南部设始安郡,下辖始安等县,仍属荆州管辖。

西晋,始安郡及所辖县改属广州。

南朝刘宋年间,始安郡及辖县改属湘州;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析广州于苍梧、郁林境置桂州,领郡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安郡并入扬州,辖始安县。

唐代,为桂州,辖始安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始安县为临桂县。

历经五代十国及宋、元、明、清诸代仍称临桂县,同为州、路、府、中书省、三司、道等驻地。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桂州升为静江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静江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静江府改为桂林府,自此,桂林始作广西东北地区行政区域的名称。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称18省之广西行省。桂林府基本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撤临桂县,县事由桂林府兼管。民国二年(1913年),设桂林县,并废府设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桂林县为临桂县,析城区八桂、白龙、培风、义南、东江、风北6镇及太沙、柘木、东附廓、三合、北附廓、西南附廓6乡置桂林市。风北镇、三合(大河)乡、北附廓乡为叠彩区之前身。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市区改编为9个行政区,风北镇称凤北区,北附廓乡称北附廓区,三合乡称三合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今叠彩区区境解放。

1950年4月,凤北区、北附廓区部分合并为新的凤北区;同年10月,凤北区改称桂林市第三区。

1954年7月,第一区、第三区合并,称第一区。

1956年9月,城区建制撤销,在原第三区辖区内设立三皇、北站2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10月,实行城市人民公社化,在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政社合一的三皇、北站2个人民公社。

1960年3月,三皇、北站2个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三皇人民公社,6月,人民公社体制扩大,又将大河公社合并组成新的三皇人民公社。

1961年6月,调整公社规模,撤销三皇人民公社,大河公社划归郊区人民政府,恢复成立三皇、北站人民公社。

1966年9月,三皇、北站人民公社更名为东风、胜利人民公社。

1968年4月,三皇、北站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三皇、北站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1年10月,三皇、北站城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三皇、北站城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7月,撤销三皇、北站城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桂林市叠彩区人民政府。区政府驻凤北路。是桂林地区行署所在地。

1996年12月,原郊区大河乡及穿山乡的清风村划归叠彩区组成新的大河乡,乡辖15个建制村。区政府驻凤北路。

1997年3月,成立叠彩区人民政府派出的叠彩、北门街道办事处,下辖2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98年冬,桂林长海机械厂、桂林拉丝厂、第二造纸厂、通讯电缆厂、芦笛岩景区等由辖区划出。

2006年1月6日,叠彩区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从凤北路8号搬迁至中山北路147号,下设1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辖15个建制村及15个社区。

叠彩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叠彩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北部,介于北纬25°17′02″—25°21′42″、东经110°16′13″—110°22′55″之间,南北纵距7.84千米,东西横距11.25千米,东与灵川县灵田乡、七星区朝阳乡相接,西与秀峰区桥头村、肖家村、矮山塘村连接,南与秀峰区连界,北与灵川县定江镇、灵川镇交界,行政总面积52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叠彩区地势低平,自北向南微倾斜,地面海拔140—160米,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以岩溶峰林地貌为特色,发育岩溶地貌和流水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以平原为主,其次为山地、丘陵。峰林平原洞穴多于峰丛洼地洞穴,地下河洞穴长大,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气候

叠彩区城区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度1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8.0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的年平均值为51643.79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数为1530小时。年大于0℃的积温,平均为7074.1℃。空气平均相对湿度为75.5%。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927.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2807毫米(2002年),最少年为1362.7毫米(1969年)。冬季降水量的分配极不均匀,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7.6%,冬季仅占10%。历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93.15天。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503.25毫米。历年平均气压为995.0百帕。历年平均风向以东北偏北风居多,年平均风速2.5米每秒,最大风速31.9米每秒(1985年4月9日)。四季分明,且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常青,物候变化明显,季节性强。

山系

叠彩区境内有尧山、叠彩山、伏波山、虞山等山;有伏龙洲、南洲、蚂蝗洲等岛屿;有试剑石、木龙洞、韶音洞、风洞、仙鹤洞、瞻鹤洞、还珠洞等奇石异洞。

水文

叠彩区过境河流有漓江,境内河流有灵剑溪、董家河等。清狮潭水库东干渠纵贯全区,另有宝贤湖、西清湖、木龙湖、铁佛塘、八角塘及白石潭、伏波潭、皇潭、木龙洞泉、天赐泉、潘家泉、祝圣庵水井、三皇井、闺女井等湖、塘、潭、泉、井分布辖区。

土壤

叠彩区其土壤以红壤为主,pH值4.5—6.5。河流冲积母质沙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棕色石灰士和黑色石灰土,宜旱作物和林业生产。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土类。

植被

叠彩区自然植被有针叶林种类以马尾松为主,还有枫香、白栎、冬青属、樟、泡桐、油桐和桃金娘、柃、乌饭树、假黄杨、栀子、水杨梅、金樱子等;主要分布于辖区漓江段东岸至尧山一带。常绿落叶混交林种类以青岗栎为主,还有铜钱树、刺叶冬青、海桐花、斜叶榕、小栾树、珍珠梅、紫堇、九里明、楼梯草属、黄荆等;主要分布于尧山西侧一带。常绿落叶混交残林种类有山胶木、沙皮树、菜豆树、乌冈栎、圆叶乌柏、青檀、榆树等;分布于漓江西岸一带。漓江河岸,以枫杨为主,还有水杨梅、乌柏等;辖区各山均有分布。鹊梅藤、大棘灌丛种类有石山棕、三叶薯、竹叶椒等。草丛植物种类,以禾本为主,具体又分为低山丘陵旱生草地:种类有黄背茅、臭根子草、水蔗草、画眉草、鸭嘴草等;四边地杂草草地:种类有蜈蚣草、狗牙根、黄茅;田埂杂草草地:种类有马塘属、牛鞭草属、雀稗属、狗尾草属、蟋蟀草、棕叶茅等。

叠彩区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87年11月,叠彩区大河乡实有耕地面积1640.55公顷,其中:灌溉水田1240.51公顷,望天田12.55公顷,旱地199.96公顷,菜地187.53公顷。20世纪90年代,因城市建设、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大河乡的耕地面积逐步减少。1994年,全乡耕地面积1440.34公顷,其中:水田1054.42公顷,旱地385.92公顷。1999年,耕地面积减至1104公顷,其中水田764公顷,旱地340公顷。2003年,耕地面积减至1030公顷,其中水田719公顷,旱地311公顷。2006年耕地938公顷,其中水田662公顷、旱地27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

植物资源

叠彩区主要植物资源品种有:马尾松林、石灰山常绿阔叶林、石灰山常绿落叶混交残林、樟树加竹类林及草丛类。植物种类包括有乔木、灌木、藤木、草本等。

动物资源

叠彩区野生动物资源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林麝、羚及红腹角雉、白鹇、大鲵、毛冠鹿、熊猴、短尾猴、小灵猫、穿山甲等。还有众多候鸟及环颈雉、鹌鹑、雁、野鸭、斑鸡、竹鼠、果子狸、本地河鸟等品种。

矿产资源

叠彩区金属矿藏中,有少量赤铁、黄铁、褐铁和铅、锌等。非金属矿以石灰岩为主,兼有大藏量的大理石河沙等建筑材料类矿产。

叠彩区人口

截至2017年末,叠彩区总户籍人口数15.06万人,其中18岁以下2.76万人,18—34岁2.80万人,35—59岁6.09万人,60岁以上3.42万人。常住人口18.83万人。城镇人口17.03万人,城镇化率90.49%。

截至2019年末,叠彩区总人口18.06万。

叠彩区历史文化

傩文化

叠彩区大河乡星华上窑村还保留清代傩戏剧本和曲谱,有傩戏传承的第七代弟子,每年八月十五,都有傩戏的演出,1992年星华傩戏队为广西傩戏国际研讨会演出过《真武祖师》等节目。2010年,桂林傩舞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文物藏品宝积岩人牙化石、宝积岩遗址石器、南朝青瓷、明代广窑青黄釉点彩盖尊、明代青花人物梅瓶、明代青花双凤缠枝莲盖尊、明代青花岁寒三友人物盖瓶、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盖尊、清代李秉绶松竹图直幅
古遗址宝积岩洞穴遗址、窑里村窑址、桂州窑窑址、东窑村窑址
古墓葬观音阁南朝墓群、尧山南朝墓、明靖江王墓群、何信墓、钟毅墓
古建筑宝积山、鹦鹉山及铁封山城墙、东镇门、伏波山河堤驳岸、木龙石塔、仰止堂
石刻造像虞山摩崖石刻、铁封山摩崖石刻、鹦鹉山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石刻、宝积山摩崖石刻、叠彩山摩崖石刻、伏波山摩崖石刻、伏波山摩崖造像、叠彩山摩崖造像
革命遗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叶挺将军囚禁处、三烈士纪念碑
名人故居李济深故居、黄旭初故居

叠彩区风景名胜

叠彩区主要自然旅游景点有叠彩山、伏波山、虞山和木龙湖景区;经典红色旅游景观有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尧山苏蔓、罗文坤、张海萍革命烈士纪念碑。

叠彩山景区

叠彩山景区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叠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桂林游览胜地。景区占地面积107900平方米,其中山体面积12987平方米,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山中有叠彩亭、于越阁、叠彩楼、望江亭;半山风洞处石刻有风洞右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愿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石刻、洞口马相伯夫子像和洞中李秉绶的“兰竹图”是这些石刻中的代表。

伏波山景区

伏波山景区位于桂林市区东北,滨江路北端与风北路交界处,占地面积11584平方米(其中山体6593平方米),海拔213米,它孤峰突起,西枕陆地,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势,古人誉之为“漓江的守护神”。伏波山、叠彩山景区统称滨江景区,于2000年12月被评为国家首批AAA景区,2002年5月顺利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

虞山景区

虞山景区位于桂林城北,濒临漓江,因华夏始祖之一的虞帝(即舜帝)南巡曾到此地,使虞山而得名。景区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其中“舜洞熏风”为桂林著名老八景之一。

木龙湖景区

木龙湖景区位于桂林市区北部,东起漓江,西至中山北路,南靠叠彩山、北临东镇路,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的上方有木龙洞,故名木龙湖。木龙湖的位置本来没有湖,是为了沟通漓江与内湖之水脉而掘土45万余立方米,以木龙湖为中心构成了木龙湖景区。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又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原桂北路138号),是一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楼房建筑,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醩坊”店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室及领导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来、叶剑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暂设于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庆建立后,在此设立南方局办事处。

叠彩区名优特产

叠彩区有桂林米粉、漓江啤酒鱼、桂林腐竹等地方特产。

大家都在看